讀書 | 不理性的力量(個人篇)

第二部 不理性的力量在個人會發生什麼事呢?

1. 有仇必報,天經地義

「報仇是最深刻的人性本能之一」。這句話,真讓人爽快。

「報仇不僅是人性,還是維持社會秩序及群體和諧的有效機制」。這句話更讓我拍案叫絶。

在書中,提到一個角度請各位想像,:

你我活在兩千前的炙熱沙漠。我有一頭精壯的驢子,而你對它覬覦已久。

如果你認定我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你或許會想,我是努力工作了很久才賺夠錢買下這隻漂亮的驢子,如果,你摸黑偷走了這匹驢子,我還要花很多時間去追回這隻驢子太浪費時間了,不如再努力工作多賺一些錢,再另買一隻驢子。

以上這種狀況的我是屬於理性的人,會自認倒霉。然後你會大膽的偷走我的驢子。

但如果你知道我不是一個理性的人,而且是報復心很重又很陰沈,不論任何代價都要追回驢子,不止如此,還把你的羊全部搶走,讓你捶胸頓足,心如刀割。

在這種情形下,你還會偷我的驢子嗎?想必一定不敢了吧。

所以,報仇是維持社會秩序及群體和諧的有效機制,一點都沒錯。

但即使如此,還是很多智者諄諄善誘的教導人們不要存有報仇之心,更不惜說出了報仇的火焰最後還是燒到自己,諸如此類的話語。為什麼會這麼說,那是因為報仇是本性,這股力量很強大,而壓抑住這本性的結果,反彈的力量會更大。所以只好發展出「禪」的心態來面對,或是教導我們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世事等等,企圖消彌報復的力量。

但想想,這是消極的方式還是積極的方式呢?如果可以消除掉報復的人性,那我們還算是人嗎?

所以書中提到,我們更應該發展出既能洩憤,又不至於帶來負面效果的報復方法。

而最有效的最積極的報仇就是:

讓自己比仇人更成功,並擊垮他們,讓他們看得到吃不到。

最好的報仇就是如此。讓自己真正受益,讓仇人真正痛苦。

而不是自我催眠以德報怨才有格局與肚量。你的優雅只會讓自己更痛苦的忍受平復過程,甚至很多人一輩子都在這種被傷害的痛苦中折磨,無法宣洩,但仇人還是很消遙的過日子。


2.熟能生巧不能展現效能,干擾快樂卻能更快樂

適應力是人類很神奇的一種能力。它能讓我們適應痛苦也能適應快樂與幸福與各種感受。例如:人類的視力適應光明或黑暗,人類的味道跟嗅覺跟觸覺等等生理上的感受力,都能因接觸時間的長短而慢慢適應各種不同的狀況。

而除了生理上各種感受的適應外,有兩種適應會讓人類的生活大躍進或大退步。那就是「疼痛」與「享樂」的習慣。

  • 痛苦適應力

在痛苦適應力的實驗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發現。

一是人們忍受痛苦的程度上,曾受過重大外傷的人比一般人耐痛力更強。

二是人們會因為對未來的期望而忍受適應著巨大的疼痛。

以生產來說,生產的痛是被比喻猶如自焚、跟斷手指的痛,這種痛誰都不想再有第二次,但為什麼女人卻可以毫無畏懼生產很多次,就是因為看到小孩的喜悅以致於可以忍受生小孩的痛。

  • 快樂適應力

當我們處在快樂幸福的狀態中一段時間,我們會漸漸無感,因為人們的適應力發揮了作用,想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這句話就是這樣而來的。這也是心理學家說的「享樂適應症」。

所以我們會明白:

  • 我們常說的熟能生巧,未必能提高效能,因為一旦習慣,會用固化的模式進行,反而無法更精進。
  • 當我們經歷了痛苦,通常期待時間治療一切。而時間也真的很可以治療一切,只是未必是真的療癒,而只是我們習慣而看不見傷痛。
  • 而另一種等待時間治療一切,是因時間讓我們我們習慣了這樣結果後,我們發展出另一種替代的方法。因為生命不會就此打住,生存本能會讓我們發展出另一種生存方式。
  • 沒有永恒不變的幸福與快樂,也沒有過不去的疼痛,所有感受終究會因人類強大的適應力而歸於平淡。

要怎麼延長快樂的感覺呢?

實驗顯示,如果把討厭的事一口氣做完,大家必須忍受的痛苦感覺其實比較小,而若能在愉悅經驗中有些間隔,快樂的感覺卻會提高。

結論:打斷討人厭的經驗並不明智,但打斷愉悅的經驗卻可以延長快感。


3.外表其實並不是決定擁有愛情的主要條件

作者在整個外表因燒燙傷呈現大面積的疤痕後,對於自身的擇偶條件感到非常沮喪跟沒自信。在我們的認知中,龍配龍,鳳配鳳,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我們也會發現,很多美女身邊都是醜男,經過作者的實測與觀察,其實很多人會因了解對方與欣賞對方的特質而相愛,並非真如世俗所言的,俊男一定配美女。

在這個實驗裏發現

  • 女人比男人更不在意外貌,更在意內在的素質。
  • 當我們接受自己後,會更知道什麼人適合我們自己,我們會喜歡跟什麼樣的人一起生活。
  • 人性裏其實終究會回歸實用性質的需求,而不是外表。

而這個實證也在作者身上生效,因為他原以為這輩子對愛情絶緣,卻在校園遇上了陪伴一生的伴侶。


4.設立條件並不會幫我們找到真愛

很多人在尋求愛情的對象時,心中多少都會勾勒出我們所希望的條件。例如:學歷、身高、收入、眼型、體型、社經地位等等,但往往到最後,我們所愛上的卻是原本討厭的類型。

現代社會交友APP盛行,只要加入,就可憑著我們設立的條件媒合適合的對象。但這所謂的適合是指條件上適合。但人都要經過相處才知道,真正的適合的人,是指心理層面適合,相處才能愉快,也才能長久。

延伸至市場層面來看,要創造市場真正需求的產品,要真正挖掘出市場上的問題,然後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就會是大家所需要的產品。


5.我們會強烈回應一個人的需求,卻對多數人的痛苦無動於衷

這是一個震撼我的議題。我們會對痛苦的人有同情的情緒及同理心似乎是很正常的。但認真思考,我們的確是有分對象的。並不是對每個人都能產生同理與情緒。

在實驗觀察裏發現,當我們看到報導一位貧困兒童正面臨沒有飯吃的生存困境,會馬上有損款的衝動,但對於其它更為慘烈、受害人數更多的悲劇,卻反而沒有這麼有行動力,例如像環境污染、非洲飢荒、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難民。為什麼?

這就是社會學家說的「可辦識受害者效應」(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只需要有一張可辦識的臉孔、一張照片或一個人的相關資料,我們就會對他們產生情感反射,因而足以引發行動。而對於沒有可供辨識的個人相關資訊,我們就無法產生相同的同理心。因此也無法激發出行動。

因此,見證親眼可見某個人的苦難,是能讓我們產生情感反射最好的方法。

這樣的反應受三個因素所影響:

  • 你和受害者具有親密性。我們能幫助親近的失業的朋友,卻未能幫助更需要的街友。
  • 鮮明度。如果我告訴你我手割傷了,你可能無法了解其嚴重性,也無法體會我有多痛,但如果我拍了張照片或視訊讓你看到傷口及鮮血淋漓的狀況,你就會相信並感同深受。
  • 「杯水車薪效應」(drop-in-the-bucker effect)。當我們感到力量有限,無法對大群體的受害者產生影響時,很多人就會乾脆封閉自己的情感,輕嘆一聲「算了吧」

理性思考並不會強化我們對重大問題的關切,
反而會抑制我們的同理心。

因此,當我們有求於人時,或想要達成某項支援時,我們可以採取:

給予明確清晰的圖像資訊,引發對方心裏的情感。很多行銷行業都採用這個方式獲得好業績。


6. 不該在一時的情緒下做任何決定

不論好壞,我們的情緒基本上都是很短暫的。沒有永遠的悲傷,沒有永遠的快樂。一時的情緒下的決定都有著長遠的影響。


讀完這本書,雖然裏面有很多都論述實驗與驗證的過程,但每個結論都能讓我們重新思索原本的認知及探及內心。我們都希望做一個理性、客觀、有邏輯的人,但事實上,世界就是因為不理性的行為所產生的魔力,而變得讓人著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