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可以不那麼理性,會是什麼狀況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巔覆我們的理解,讀完心裏有一種「原來心中那些罪惡的想法就是人性啊」的被解放感。
這本書就是:不理性的力量。
會買這本書,純粹被書名吸引。我總想,人生一定還有其它可能性。從小學開始一路在美術班,按部就班的沈浸在所謂的藝術天地中,照著所謂的資優學生的形象走。但我偏偏就是班上最常蹺課,老師總是要請爸媽來學校會談的那種學生。直到踏入職場,也避不掉職場上正經八百的形象。如果我們可以不要這麼理智,在不傷害他人的前題下活得更舒坦,更貼近內心,是不是生活更好?
是吧,我不只一次這樣的問自己。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
- 如何從非理性中獲得讓工作、生活、感情更有效益的行為模式。
- 重新醒思習以為常的認知錯誤。
- 發揮察覺人性的力量,真正活得貼近內心。
作者
這本書的作者:丹.艾瑞利(Dan.Ariely),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同時也在此大學的福古商學院、認知神經科學中心、經濟學院,以及醫學院擔任教職。但擁有認知心理學博士及商學博士頭銜。專研人類行為經濟學,源於他在18歲那年的一場爆炸意外,全身有70%的皮膚遭到灼傷,住在燒燙傷病房達三年之久。在這段漫長的、無趣的、而又痛苦不堪的歲月裏,他發展出觀察人類行為的興趣,最後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
這本書依工作、個人兩方面提出了非理性行為能讓我們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第一部 有關工作的迷思
1. 高獎金一定會有高績效?
我們常說: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一般我們在職場上,也都以高獎酬來誘使工作者提高生產力。但透過科學實驗卻發現並不一定是這樣的結果。
他們提供三組同樣過程但不同獎金的實驗機會,由小額獎金、中額獎金及大額獎金。並分別找了三組同等基礎低收入的人員參與這個實驗。依我們一般的期待表現程度是,能得到最大額獎金的人>得到中等獎額的人>最小金額的人。
但結果卻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最大額獎金的那組人反而表現最不佳。
所有的實驗顯示,當我們特別想努力呈現好表現時,我們的行為反而變得不受控制。想想,我們是不是也這樣,特別在乎一件事時,反而常導致臨場失常。
這就是獎勵極大化造成巨大壓力,致使這組人員產生「得失心作用」。
這也是一種「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作用。
當你失去原先預期可獲得的利益所感受的痛苦感,將大於你得到相同東西時所獲得的幸福感。
「害怕失去」比「可能得到」更能成為一個人的前進動力。
生活中,這種心態隨處可見:
- 給小孩一顆糖,小孩會開心,但一旦拿走那顆糖,他會哭得更傷心。失去的傷心會記在小孩的心中,下次再給他糖時,他會用一種懷疑的眼光看你,反而不知要不要伸手拿。
- 在商業中也常見運用此種害怕損失的心理策略:例如促銷,同樣的產品,在特價時不買,是種損失,錯過後再用原價買,心中的懊悔會促使我們在下次特價時抓住機會搶購。
- 為了避免下次再次承受失去的痛苦,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心態,一是乾脆不要得到,二是積極設製方法,避免再次失去的可能性。而後者就變成生活中進步的動力。
- 但也有這麼一種人,因過度害怕失去,衍變成受害者心態,對任何事都充滿了不安全感。
2 .當你的工作不具任何意義,依然快樂嗎?
我們總以為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是我們最奢望的工作型態。但這裏透過實驗,讓我們明白,這其實不是我們所想要的。
首先,將工作的「意義」從工作中抽離,我們將會如何?
假設,你在一間公司裏就是做簡報,做完的結果沒人欣賞,不僅沒人欣賞,還馬上有人把它丟入垃圾筒清除,連看都不看一眼。但你卻坐擁高薪,公司福利制度超級棒,試問,你能在工作得到多大的快樂?
很多人在最初的反應一定是相當開心,不用負任何責任,又有這麼好的福利,誰不想要呢?但我相信過一段時間後, 一定會很多人在這種工作中感到茫然空虛,甚至動了想離職的念頭。
事實上,能讓我們工作快樂的,並不是工作不用承擔任何責任以及簡單重覆不用費神的模式,真正能讓我們工作快樂的,一定是快樂並痛苦的工作,這樣才有意義,當我們挑戰成功了,才有成就感,表示我們被看見,被肯定。
相反的,如果想打擊一位同事,只需在乎視他們的努力或在他們面前毀掉他們的工作成果即可。( 千萬別輕易這麼做,威力很可怕的 )
3. 不要再叫我謙虛,本性中我們就是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最棒
傳統經濟學對勞動的認知是付出勞力越多,我們就會越感不快,同時也會產生挫折感與壓力。 但從IKEA及樂高的觀察及實驗結果來看,人們對於自己DIY所付出的努力會有某種程度上的依戀。在許多不同領域的研究顯示,當人們投入程度越大,其所增加的價值感及快樂也會越大。
所以當我們走入IKEA,我們總是幻想自己組裝設計一個家,那種幸福感會油然而生。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企業會提供客製化服務的人性行銷。
這種非理性的狀態,我們也很常在以下兩種情況中發現:
一是我家的孩子就是比別人家的可愛與聰明。當然,這是我懷胎十月,用心養大的孩子,當然比別人家的孩子都好!
二是在愛情中投入越多付出越多,越自我認為這段愛情高貴無人可取代。旁人越阻止越不看好,維持的代價就越高,因此也就越感難能可貴。我想這也是有些人對愛的盲點。也是我們常講阻力越多,反彈的力道就越大。
所以也不難發現,現在懶人經濟當道的情況下,人的內心將越來越空虛,越來越難感受到快樂。
所以,當你感受不到快樂與成就時時,動手去做你原本覺得困難的事吧!從組裝一個櫃子開始,從來趟自助旅行開始,從挑戰一個月減重2公斤開始,從寫一篇文章開始,只要起身去做,並且持續做下去,就能挑起我們本性中的驕傲,讓我們重新擁有自信。
4. 偉大發明與創意往往來自我們無法接受的自我感覺良好
我們總討厭自我感覺良好及過於自我意識高漲的人。但,在觀察與實驗裏,其實我們都帶著「我的想法一定比你的高明」的這種本性。在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所著的「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一書中也主要在論述這種自我意識所帶來的執見與傲慢。(之後再跟大家分享)
這種非理性的心態在人類的進化史上也是造成相當大的貢獻。在很多創作者及大發明家身上可見。而在現代強調個人品牌的狀況,也是這種心態形成,讓這個世界充滿了多元化色彩。
從好的方面來看,只要我們明白投注時間、心力於一些事物,我們就會產生「所有權」的心理,那麼我們就可以運用它來激勵自己或他人對某些任務產生更大的使命感及興趣。
反之,也會被有心人運用來操弄他人來完成自己的目標。只要讓他人認為那是他們想出來的點子,就有可能讓他人執著去完成。
但要注意是,別因迷戀自己的想法而變成執迷不悟,這樣容易讓我們忽視或貶低他人。
以上是有可運用在工作方面的非理性狀態。當然這也是人性,運用在生活與人際上,讓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助於增進彼此的關係與對自我的認知。
今天先分享到此,還有其它的非理性觀點,我們下篇見。